#51封页
传递有价值的信息与声音
👨🏻💻 一飞周报
All about Money Business and Power.
See you every Saturday.
内容较长建议使用浏览器阅读

💹 股票
Coinbase Global
(NASDAQ: COIN)
世界上最大的虚拟货币交易所 Coinbase 将会在 4 月 14 日在纳斯达克全球精选市场上市,以直接上市的方式挂牌交易。届时火热的虚拟货币市场或许能让 Coinbase 的股价一飞冲天。
Coinbase 在招股说明书中提到了一连串漂亮的数字;
- 交易总量超过 4560 亿美元
- 平台管理资产 903 亿美元
- 验证用户 4300 万人
- 月活跃交易用户 280 万人
- 2020 年净利润 3.22 亿美元
当然这些数字仅仅源于去年,据公司称其 2021 年第一个季度的收入已经超过 2020 全年。
周期性市场

Coinbase 在招股说明书中提到了加密货币市场的明显周期性特点。自 2010 年以来,我们经历了四个主要的加密资产价格周期。每个周期的持续时间从大约 2 年到 4 年不等,与前一个周期相比,加密货币的总市值显著增加。在当前价格周期之前的三个价格周期中(Coinbase 声称 2020 年末进入第四个周期),加密货币价格随后从每个峰值下降,并在高于前一个峰值的低谷结算。上图中绿色为峰值,红色为低谷。
2021 年第一季度,比特币放大了去年的疯狂上涨。价格翻了一倍多,最高超过 6.1 万美元。其他一些加密货币,如以太坊币,也在需求和公众兴趣飙升的背景下大幅上涨,这些需求和公众兴趣不仅来自数字货币,也来自拥有自己独特代币的艺术品,即所谓的非可替代代币(NFTs)。
Coinbase 的命运与加密市场的波动密切相关;除了比特币,它还列出了大约 50 种加密货币的交易清单。
庞大的市场
据统计,目前加密货币市场总值近 2 万亿美元,其中最大的比特币市值超过 1 万亿。下图中 Coinbase 用加密货币市场与美国股市 S&P 500 对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得出结论:加密货币市场与股市总体表现大致相当,但加密货币表现出了更强的波动性(上涨与下跌的幅度更大)。
而 Coinbase 的财务业绩表现与加密货币市场的热度密切相关。
也就是说,Coinbase 在加密货币波动性较高的时期获益,但在加密货币波动较低的时期亏损。如果与上述加密市场周期性相联系起来,可以得出的结论是:Coinbase 的业绩表现并不稳定,它随着加密市场的波动而受益或亏损。
快速增长
Coinbase 在招股说明书强调,优先考虑增长是此时的重点,他们认为加密经济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全球化交易的商业模式是它现阶段的使命。尽管目前有几个国家已经明令禁止加密货币交易所(如中国),但 Coinbase 计划继续投资,并以此推动加密经济的业务与生态系统的增长。
目前市场中充满对加密货币的讨论,有人认为加密货币是 21 世纪最大的泡沫,也有人认为加密货币技术有更加广泛的应用场景与使用价值。我们所处的这个“快速增长”的世界,要求我们以更开放的辩证思维对待事物。投资者需要明白的是,更高的成长潜力往往意味着更大的风险,Coinbase 只是为投资者们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
这是否值得我们或许只能在未来得到答案。
🔍 关键词
价值投资与下一轮牛市
对于长期投资者来说,更重要的问题不是短期间行业的轮替,而是未来十年的趋势。但没有人能够完全预测价值股是否会回到历史的轨道,更没有人能够预测成长股是否会再度主导市场。(代表成长股的科技指数在过去大幅领先其他)
经济重启并不会改变关键的长期趋势。新冠大流行加速了某些长期趋势,包括数字化、自动化和电子商务。尽管如此,目前对于许多 “疫情受益股” 的估值是基于“未来的营收”,其增长速度可能会随着经济重启而趋于平缓。
摩根士坦利在去年 11 月 9 日的投资报告中试图定义下一轮的经济周期,认为将要受到 “5D” 影响:人口结构(Demographics)、数字化 2.0(Digitization 2.0)、去全球化(Deglobalization)、债务或货币化(Debt monetization)和美元贬值(Dollar debasement)。
由政府经济刺激政策引起的通胀,将使基础建设和原材料,以及受经济周期影响较大的行业受益。在过去十年中接近垄断的科技巨头可能会面临加剧的挑战,而在过去十年中被遗忘的行业,例如服务业和工业公司,很可能会通过商业模式自动化获得新的获利机会和转型。这意味着成长股未必会在下一个经济周期独占鳌头。
随着经济的改善,宽松的货币政策允许更高的增长和通货膨胀,以及成长股与价值股之间的估值差距,这意味着这种新趋势至少可能持续几个季度。
去年的银行股与 1990 年代初储蓄贷款危机之后的价格一样便宜,许多成长型投资者认为银行股已过时,但其上个经济周期表现不佳的原因是净利率下降、经济萎缩以及造成金融危机的不良贷款。未来的银行业务将有所不同,最好的银行拥有较高的手续费收入和资金储备。银行股最近的反弹是否能演化为长期收益,要看它们能否利用既有优势与金融科技展开真正的竞争。
另外,价值股的回归也显示,即使在最乐观的股市行情中,长期来看估值仍然会有均值回归的现象。价值股的长期价值,端看是否能在部分经济从虚拟转回实体之际,拥抱技术革命,转型生意模式。
有长期视野的个人投资者,与其猜测市场的方向,不如采用与个人风险承受能力相符的抗压型平衡资产配置,配合中短期机动性的调整,在成长股和价值股中找到真正的 “价值”,成为下一个牛市中的赢家。
(文部分选自 Financial Times)
🔥️ 近期热点
远程办公的更多趋势
「线上办公是一件一旦开始便无法回头的事情。」
这对于多数人来说深有体会,减少了每日通勤的吵杂与拥堵,人们有更多时间享受清晨的时间。而且不管是硅谷还是纽约的华尔街,越来越多公司开始缩减办公空间预算,鼓励更多员工高效率远程办公。
近期华尔街日报报道称,摩根大通、Salesforce 、 普华永道(四大之一)和 Dropbox 等公司开始寻求转租其商业地产。而在此之前,已经有 Twitter、Google 谷歌、Microsoft 微软等公司相继宣布无限期远程办公计划,这一利空商业地产趋势从硅谷至纽约华尔街,或许将来会有更多公司加入这样的行列里。
据世邦魏理仕集团(CBRE Group Inc.)的数据,截至 2020 年底,全美可供转租的办公面积为 1.37 亿平方英尺(约 1.37 亿平方米),较上年同期增长 40%,为 2003 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尽管在以往的经济衰退的情况下,公司会通过缩减办公空间的方式节约花销,然后在经济复苏时增加办公空间。但是 2020 年在多数公司财务状况良好的情况下,这样的趋势依然超过了 2008 年经济危机前后。这或许在告诉人们,即使美国经济重回正常,公司们对于办公空间的需求依然会处于温和,越来越多的远程办公将成为首选。
商业地产的需求可能会永久下降,就像电子商务的兴起一直在压缩店铺零售的需求和租金一样。
据房地产公司仲量联行(JLL)的数据,过去一年,纽约和旧金山较昂贵写字楼(包括租赁权)的租金下降了约 17%,全美范围内下降了 13%。尽管这一趋势在中国尚不明显,主流趋势仍然为重返办公室中工作。但中国的商业地产数量已经远超美国。
摩根大通今年早些时候开始在纽约曼哈顿下城推销 70 万平方英尺的办公空间。据房地产服务公司第一太平戴维斯(Savills Inc.)的数据,这是曼哈顿可供转租的最大地段。普华永道(PricewaterhouseCoopers)和 Yelp Inc. 也在纽约挂牌出售转租空间。
对于科技公司来说,越来越成熟的云服务以及办公软件 SaaS 的兴起也促使他们比传统公司更愿意尝试远程办公的方式。
⁉️ 傲慢与偏见
切莫沉迷楼市
对于那些执着于通过买房获得资产增值的人来说,深圳的房价趋势无疑是其梦想模版。但中国央行日益坚定的限制让这些美梦不复存在。
随着疫情复苏,中国经济率先复苏并且进入正轨,而贷款在短期内激增引发了政策制定者对金融稳定的担忧。中国人民银行(央行)将控制资产泡沫放在首位,主要是收紧房地产贷款额度,以此遏制一线与二线城市过热的房价。
2021 年前两个月,中国新房销售额猛增 133%,在房地产领域的投资也增长了 38%,这也导致房地产贷款额大幅增长,为 7 年来最高的增幅。
据知情人士称,针对这种状况,中国人民银行 (PBoC) 在 2 月就作出指示,要求在中国国内开展业务的国内外银行将今年第一季度的新增贷款保持在与去年基本相同的水平,甚至低于去年水平。
当人们不再担心由疫情引发经济衰退后,减轻经济的债务负担是当务之急。中国与美国央行在此时的决策有着完全不同的方向。美国继续放水印钞,而中国继续收紧流动性以防范金融风险。
在过去,美国与日本为中国楼市提供了足够的研究样本,其严重的后果如信贷违约、信心崩塌、核心资产价格剧烈下跌会对经济体造成巨大打击。此时中国政策制定者对楼市系统性的风险有更深刻的认识,通过“房住不炒”小心地维持着信贷市场与楼市的平衡。
在资产的世界里,没有任何资产可以在历史长流中持续增值,我们需要保持开放的思维来对冲这个时刻变化的世界带来的风险。而房地产这个被迷恋并认为最安全的资产总有一天也会遵循均值回归的道理,降温并且逐渐下跌。
尾注:美国与日本的历史房价趋势(FRED)
📲 Find me
Credits: Coinbase S1 Form/SEC(招股说明书)、TradingView/Stock Indexes、Morgan Stanley Investment Report、华尔街日报WSJ、世邦魏理仕物业集团(CBRE Group Inc.)、房地产公司仲量联行(JLL)、城市财经/各城市统计局、易居研究院、中国人民银行、美国与日本房价趋势(FRED)、Financial Times、TradingView/Nasdaq Bank Index
关注公众号:一飞哈
欢迎纠错与提问
联系: harryyifei@gmail.com & yifei@hey.com
文中投资性建议仅作参考且对投资结果概不负责
转载内容请标明出处或原始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