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美国经济还没有陷入衰退?

#

第一百五十四期

Authors
Harry
Date
July 22, 2023
Published
Cover

👨🏻‍💻 一飞周报

All about Money Business and Power.
  • See you every Saturday.
  • 传递有价值的信息与声音
  • 内容较长建议使用浏览器阅读
image
icon
Find me: Tweets or TG

📊 市场

市场观察

💬
多种类的市场分析,从资金成本、商品价格以及风险资产走势方向进一步观察市场走势。

通缩与通胀

发达国家的央行正在艰难应对顽固的高通胀,而中国面临相反的问题——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濒临通缩。

本周中国 6 月居民消费价格同比持平。相比之下,美国 6 月的通胀率下降至 3%。就连一度几乎成为通缩代名词的日本,近几个月的通胀已经来到近二十年来的最高水平。

上个月,中国工厂出口创下自新冠疫情暴发初期以来的最大年度降幅。青年失业率触及历史新高,每五名 16 至 24 岁青年人中就有一人失业。中国楼市在 2023 年初似乎出现复苏苗头,但如今已现再度滑坡之势,大多数市场的房价都在下跌。6 月份,百强房企全口径销售金额同比下降 28%。

image

HSI

香港恒生指数依旧处于一个下降行情中,投资者正在等待中国当局提供更多的流动性支持政策。

image

NDX

首批科技巨头公布第二季度业绩缺乏亮点,导致投资者情绪恶化。特斯拉的利润率下滑,因为一系列的降价挤压了这家汽车制造商的盈利空间,而 Netflix(网飞)的销售额预期低于预期,下一季度的指引也低于预期。

科技股的上涨势头受到阻碍,

image

自今年年初以来,大型科技公司推动了华尔街的大部分上涨,投资者利用了人工智能炒作的浪潮,并寄希望于全球利率上升的趋势很快就会结束。

image

|Finviz.com、TradingView Market Data、Financial Times、

💹 股票

image

TSLA

(NASDAQ: TSLA)

本周 Tesla 公布 2023 年第二季度财报,整体与分析师预期相符,特斯拉的利润率继续下滑,股价在财报出炉后大幅下跌。

在 2023 年第一季度,特斯拉的收入为 233.3 亿美元,净利润为 25.1 亿美元。相比之下,去年第二季度,特斯拉的营收为 169.3 亿美元,净利润为 22.7 亿美元。

  • 营业利润率 9.6%,交付量相比去年同期增加 86%
  • $24 亿美元运营净利润
  • $27 亿美元总净利润
  • $10 亿美元自由现金流
  • 第一季度,Model Y 成为全球最畅销车型
image
image

特斯拉首席执行官马斯克周三提醒投资者,特斯拉可能还需要采取更多的降价措施,而且随着工厂升级改造,本季度特斯拉将缩减产量。今年,特斯拉在美国市场的起售价已下调 14%-28%不等。

到 2023 年,特斯拉预计将保持领先于 50%的长期复合年增长率,全年生产约为 180 万辆。Cybertruck 仍在按计划于今年晚些时候在德克萨斯州的 Gigafactory 开始初步生产。

⚠️
Tesla 在财报出炉后的交易日大幅下跌,单日下跌幅度 9.74%。

从技术的角度来看,Tesla 依旧处于一个上涨趋势中,但在前高点位置附近出现了比较大的卖压。

image

|Tesla Company、SeekingAlpha、TradingView Market Data、

🔍 关键词

美国为什么没有陷入衰退?

把时钟往回拨 6 个月左右,也就是到 2022 年年底,有不少经济学家和券商首席纷纷预测美国经济即将在 2023 年进入衰退。在当时看来,有多种因素造成美国经济在衰退的边缘徘徊:

image

第一、股市大跌。2022 年,标普 500 指数在整年中下跌 18.1%,创下了自 2008 年金融危机以来的最大跌幅。要知道,从 2008 到 2022 年的 15 年间,标普 500 指数只有一年(2018)是下跌的(负 4.4%),其他所有的年份都是上涨的。股市往往被称为预测经济的晴雨表,而股市大幅度下跌,则恰恰体现了市场上大部分投资者对于美国经济未来的悲观和担忧。

第二、美国消费者信心低迷。以密西根大学消费者信心指数为例,该指数通过对 500 位消费者进行调查来衡量消费者的信心水平。如果该指数在 60 以下,表明总体上来说消费者信心不足。从 2022 年 5 月到 12 月,该指数连续八个月位于 60 以下,显示美国的消费者对未来严重信心不足,缺乏消费欲望,这往往是经济陷入衰退的一个前兆。

第三、美国政府短期债券和中长期债券的到期收益率发生倒挂,即三个月债券的收益率高于十年期债券的收益率。从 1965 年算起,美国历史上每次经济陷入衰退,之前都发生过国债收益率倒挂。平均来讲,经济衰退一般会发生在收益率曲线倒挂 2 年以后。

债券收益率倒挂的幅度到达 1980 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债券收益率倒挂的幅度到达 1980 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再加上一些其他原因,比如通胀压力难除,美联储不得不持续升息等等,因此经济学家们做出将要衰退的判断似乎也并不让人奇怪。然而截止 2023 年 7 月,美国经济并没有明显的衰退迹象。根据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BEA)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 年第一季度的 GDP 年同比增长率为 2%。第二季度 GDP 增长数据尚未公布,而亚特兰大联储的预测为第二季度 GDP 同比增长 2.1%,目前看起来不太可能陷入衰退。

半年前看似必定发生的衰退,为什么没有实现,反而经济增长还挺健康?大致说来,有这么几个原因:

第一、公司的雇佣需求异常强劲,劳动力市场出人意料的紧俏。2023 年 4 月,美国官方公布的失业率达到 3.4%,是过去 54 年的新低。截止 2023 年 6 月,美国非农就业数据创造了连续 30 个月正增长的记录。如此强劲的劳动力市场,背后体现的是公司对于未来增长的信心和雇佣的需求,让很多经济学家始料未及。

第二、在过去两年被人谈虎色变的高通胀,并没有成为现实。从 2023 年 1 月到 5 月,美国的通胀率逐步从年增长 6.4%,下降到年增长 4%,让美联储不再被通胀压力束缚,有了更多灵活调整利率的空间。

第三、美国股市并没有持续 2022 年的熊市。截止 2023 年 6 月底,标普 500 指数强势反弹,在 6 个月内上涨了 15.9%。如果这样的涨势持续到下半年的话,标普 500 指数可以轻易把 2022 年的损失抹平,还获得额外回报。如此迅猛的反弹力度令很多投资者都感到措手不及,甚至直呼看不懂。

如果考虑到 2023 年上半年有三家美国银行倒闭(硅谷银行、第一共和银行、签名银行),如此幅度的股市涨幅就更令人意外了。要知道,仅仅几个月以前,还有不少投资者担心 08 年金融海啸再现,可能拖垮美国、甚至是世界金融体系呢。

2023 年上半年的这些意外,给我们投资者哪些启示?

首先、未来是很难预测的,永远不要高估自己的预见能力。我经常参加一些投资交流会,常常会听到一些宏观经济学家在那里侃侃而谈,指点江山,甚至言之凿凿的预测某国经济接下来会进入到哪个周期阶段,通胀的方向和股市的走向。听多了你就会发现,绝大部分所谓的宏观预测,无非就是基于过去几个月到几年的经济变量,做一个简单的趋势延展而已。

然而事实上,现实要复杂的多,从来不会以简单的线性形状推进。上面提到的任何一个预测方向,都取决于成千上万个变量,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的实时变动,任何一个变量预测不准的话,都可能造成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在市场上,充满了各种预测家和评论家。由于网络自媒体的普及,任何人抛出一个预测或者观点,是很廉价和方便的。然而严肃的拿出真金白银去基于这种观点进行投资,则完全是另一回事。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戴维 • 多伊奇(David Deutsch)曾经说过:预测和占卦之间的区别,就是占卦声称能够预测无法知晓的事情。作为投资者,我们要提高自己的抵抗力,不要将占卦轻信为预测。

情绪指标显示目前市场处于极度贪婪的状态
情绪指标显示目前市场处于极度贪婪的状态

其次、市场情绪的变化是非常快的,经常快到让大多数人难以招架。当你还在因为俄乌冲突,通胀威胁,全球供应链中断,央行升息和硅谷银行倒闭而担心股市会继续下跌的时候,股市可能早就已经过了低点了。这主要是因为,发达国家的股市高度有效,永远是向前看。绝大多数散户能够看得到的新闻,早已被股市消化,体现在今天,甚至昨天的股市价格里。没有搞懂这个道理的投资者,经常会遁入追涨杀跌的投资陷阱,导致自己蒙受不必要的投资损失。

因此,我们在做出任何投资决策前,都应该养成一个习惯,先问一下自己:我形成目前的结论的根据是什么?这些依据,是否已经被股市消化了?我有什么可靠的依据或信息是目前股市还没有包括的?如果得不到令人满意的答案,那么你的决策很可能只是在跟着噪音瞎交易而已,和买彩票撞大运没什么区别。

(作者系新加坡五福资本 CEO。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责任编辑邮箱:tao.feng@ftchinese.com)

|Financial Times、五福资本-伍志坚、TradingView Market Data、

📲 Find me

icon
风险提示: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文中观点不对市场走势作保证,历史业绩不保证未来表现。提及行业不构成任何推介,境外市场及个股情况仅供参考。

icon
欢迎纠错与提问

联系: harryyifei@gmail.com & yifei@hey.com

文中投资性建议仅作参考且对投资结果概不负责

转载内容请标明出处或原始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