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循环融资助长AI泡沫

#

第二百五十九期

Authors
Harry -
Date
October 24, 2025
Published
Cover

👨🏻‍💻 一飞周报

All about Money Business and Power.
  • See you every Saturday.
  • 传递有价值的信息与声音
  • 内容较长建议使用浏览器阅读
image
icon
Find me: Tweets or TG
icon
Page: harryyifei.com
icon

导览

  • 👨🏻‍💻 一飞周报
  • 导览
  • 📊 市场
  • 市场观察
  • SPX 标普500指数
  • GC 黄金
  • HG 纽约铜
  • 💹 股票
  • POP MART 泡泡玛特
  • 🔍 关键词
  • AI交易中的“循环融资”是双赢还是泡沫迹象?
  • 循环融资的“新瓶旧酒”
  • 英伟达—OpenAI:新式循环交易的缩影
  • 混战格局:六家公司织出的“融资意大利面”
  • 风险与希望并存
  • 📲 Find me

📊 市场

市场观察

💬
多种类的市场分析,从资金成本、商品价格以及风险资产走势方向进一步观察市场走势。

SPX 标普500指数

GC 黄金

黄金本周大幅波动,在周一创历史新高之后快速下跌。一度逼近4000点整数关口,这是黄金自2013年以来最大的单天暴跌。

动能指标的超买程度以及交易骤升是黄金出现调整前的两个重要信号。

image

HG 纽约铜

纽约期货铜价与现货铜价出现负贴水,

💹 股票

image

POP MART 泡泡玛特

(HKEX: 9992)

Labubu:这个毛绒玩偶,正在重新定义全球消费文化

如果你觉得孩子们比你更懂这个世界,或许是因为他们早已理解了Labubu的魔力。

Labubu诞生于2015年,由旅居荷兰的作家龙家升(Kasing Lung)在童书《精灵三部曲》中创作而成。起初只是绘本中的丑萌精灵,它们如今已摇身一变,成为全球热捧的毛绒收藏玩具,并跃升为一种跨文化现象。今年,Labubu的全球销售额有望突破10亿美元,超过芭比。制造商泡泡玛特(Pop Mart)股价飙升,公司创始人王宁也跻身中国第12大富豪,身家逾200亿美元。

💡

泡泡玛特走出一个头肩顶反转形态,在交易量上升的同时跌破颈线。这一行情对多头非常不利,在未能站回密集交易区(250-260区间)前保持空头看法。

image
image

Labubu本质上是包饰挂件,一种重新包装的“钥匙扣收藏文化”。售价通常在15至20美元之间,但高端限量款能炒到上千美元。它满足了“拥有-炫耀-社群归属”的三重心理需求,形成了庞大的二级市场。

你可以把Labubu想象成一块手表:大多数人可能只是随便瞥一眼,真正懂它、识别出稀有版本的人则属于“小众精英圈层”。这种“只有内行才懂”的识别机制,正是Labubu文化价值的核心。

如同奢侈品世界有Rolex和A货一样,Labubu也诞生了“Lafufu”——一种看起来几乎一模一样的仿品。在某种程度上,仿品反而成了品牌影响力的证据。正如一位Reddit用户所言:“我们买仿品,是因为营销确实打动了我们——但还不足以让我们掏出正价的钱。”

泡泡玛特的毛利率超过70%,媲美Hermès。在“新拟真”(Neokayfabe)消费趋势下,许多消费者愿意为视觉价值买单,而不在意真实性。这不是理性选择,而是一种文化参与。

Labubu为什么风靡?

  1. 社交媒体放大器效应:TikTok等平台助推Labubu从潮玩走向全球,远超90年代“豆豆娃”局限于美国本土的影响力。
  2. 名人背书:从大坂直美到Blackpink的Lisa,明星们公开展示Labubu收藏,让它不再只是“儿童玩具”。
  3. 审美的转向:“丑萌”美学比传统“可爱”更有辨识度。Labubu的豁牙、呆萌、错位五官,反而击中当代Z世代对“不完美即真实”的价值追求。
  4. 中国文化输出的里程碑:泡泡玛特超半数营收来自中国内地,Labubu也成为中国原创IP全球化成功的代表。与以往由日韩主导的文化输出不同,这一次中国站在了舞台中央。
  5. 盲盒经济学:Labubu的发售机制采用“密封盲盒”,模糊稀缺性与机会成本,制造出“随机中的秩序感”,极具成瘾性。这种机制让人不再只是购买产品,而是在参与一场“收藏型社交游戏”。

Labubu不仅是“实体模因”,更是2025年的文化缩影:它代表了从数字走向现实的回流趋势。在AI、加密货币等抽象资产充斥的时代,Labubu是人们可触、可握、可分享的情绪出口——一个毛绒软体,却承载着高度复杂的金融逻辑与文化象征。

与AI数据中心、区块链、元宇宙等领域的投资热潮一样,Labubu也充满了价格波动、投机套利与社交货币的双重属性。盲盒、限量、炒作、社群……一切元素仿佛照搬了NFT的经济模型,只不过这次是实体化的。

Labubu的崛起并非意外,而是无数社会文化变量交织的结果——审美变迁、社交媒体机制、消费金融逻辑、中国IP觉醒,以及人们对“实体世界的安全感”的重新追寻。

它提醒我们:在一个“早餐前可能发生六件不可思议之事”的时代,一只小精灵完全可能变成十亿美元资产。

|Bloomberg news

🔍 关键词

AI交易中的“循环融资”是双赢还是泡沫迹象?

在人工智能热潮加速发展的背景下,“循环融资”已成为AI领域的热门术语。一些投资者开始将如今的巨额AI交易,类比于90年代互联网泡沫时期的金融乱象——高估值、复杂资金流、高度依赖内部补贴,所有旧问题似乎正以新面貌卷土重来。

image

循环融资的“新瓶旧酒”

循环融资本质上是:一家公司为另一家公司提供资金支持,后者再将这笔资金用于采购前者的产品或服务。虽然不总是以贷款或授信的形式出现,但交易的闭环性质极强,依赖性高。

在互联网泡沫时期,最典型的案例是朗讯科技(Lucent),它向客户提供巨额信贷,客户用这笔钱采购朗讯设备。客户破产后,朗讯不得不计提大额坏账。如今类似逻辑再次出现,但交易规模和复杂度已今非昔比。

英伟达—OpenAI:新式循环交易的缩影

以英伟达与OpenAI达成的战略合作为例,后者计划购买数以百万计的英伟达AI芯片,而英伟达也有意向OpenAI投资高达1,000亿美元。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供应商融资,但逻辑本质相似:OpenAI通过被投资金支付设备款项,英伟达获得销售增长和潜在资本回报。

OpenAI目前尚未盈利,其5,000亿美元估值来自于市场对AI前景的高度押注。英伟达的投资为其提供了建设数据中心所需的资金,但这一结构也使交易关系变得异常紧密、风险交叉加剧。

更复杂的还有OpenAI与甲骨文(Oracle)之间达成的3,000亿美元超长期算力采购协议。分析人士指出,如果英伟达的投资落空,OpenAI如何完成与甲骨文的协议仍是未知数。这将进一步影响甲骨文对英伟达芯片的采购。

混战格局:六家公司织出的“融资意大利面”

摩根士丹利绘制的一张图表曾试图梳理OpenAI、英伟达、微软、甲骨文、AMD和CoreWeave之间的资本流动,但复杂程度堪比一盘意大利面——交叉投资、采购协议、股权激励、债务融资全都交织在一起。

例如:

  • AMD为了争取OpenAI为客户,甚至向其提供了以每股一美分购买10%股份的认股权证;
  • CoreWeave出租AI算力,其最大客户是微软,但也被英伟达、OpenAI投资;
  • 英伟达还承诺在未来十年回购CoreWeave未售出的算力服务,某种程度上承担了“兜底”角色。

这背后隐藏的是一张结构高度交错、极度依赖信任和流动性的生态网络。

风险与希望并存

所有这些安排本身并不违法,甚至可能为AI基础设施的快速建设提供了动力。问题在于:这种建立在“你买我、我投你”逻辑上的资本结构,一旦市场热情降温、融资难度上升或收益不及预期,极易形成多米诺效应。

回望历史,互联网泡沫的破裂正是因为投资人开始质疑估值背后的真实价值。如果AI行业最终无法实现相匹配的现金流,今天的循环融资可能就是未来的风险引爆点。

正如业内所言:“循环融资在行情上行时是助推器,在行情下行时就是断头台。”今天的双赢,可能就是明天的双亏。

|Morgan Stanley

📲 Find me

icon
风险提示: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文中观点不对市场走势作保证,历史业绩不保证未来表现。提及行业不构成任何推介,境外市场及个股情况仅供参考。

icon
欢迎纠错与提问

联系: harryyifei@gmail.com & yifei@hey.com

文中投资性建议仅作参考且对投资结果概不负责

转载内容请标明出处或原始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