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伟达市值破五万亿

#

第二百六十期

Authors
Harry -
Date
November 1, 2025
Published
Cover

👨🏻‍💻 一飞周报

All about Money Business and Power.
  • See you every Saturday.
  • 传递有价值的信息与声音
  • 内容较长建议使用浏览器阅读
image
icon
Find me: Tweets or TG
icon
Page: harryyifei.com
icon

导览

  • 👨🏻‍💻 一飞周报
  • 导览
  • 📊 市场
  • 市场观察
  • SPX 标普500指数
  • GC 黄金
  • AAPL 苹果
  • META
  • 💹 股票
  • Nvidia 英伟达
  • 🔍 关键词
  • 为何泡沫能在众目睽睽之下继续膨胀?
  • 📲 Find me

📊 市场

市场观察

💬
多种类的市场分析,从资金成本、商品价格以及风险资产走势方向进一步观察市场走势。

SPX 标普500指数

标普500指数在周一大幅跳高后回落,上升趋势并未放缓。但周线级别收出一个跳高墓碑线,需要对下周的走势紧密追踪。

image

GC 黄金

黄金延续调整之势,本周下跌2.75%。在极端波动后,黄金的短期上升趋势逐渐放缓,同时日线跌破20日均线,延续盘整行情。

image

AAPL 苹果

苹果公司预计假日财季总营收将增长10%至12%,远高于华尔街分析师预期的6%。推动这一增长的原因是iPhone销量预计将同比实现“两位数”的增长。

业绩公布后苹果的股价也再创新高,同时市值超4万亿美元。

image

META

Meta 在最新财报后大幅下跌,是“盈利被一次性税项大幅压制+未来资本与研发支出大幅攀升+投资者对回报的不确定性增强”三者叠加所致。投资者由“相信未来增长”转向“质疑增长兑现”模型,导致风险偏好迅速下降。

留给投资者的问题是,这是否是一次有吸引力的买入机会。

image

💹 股票

Nvidia 英伟达

(NASDAQ: NVDA)

英伟达市值突破5万亿美元,黄仁勋“交易狂潮”推动AI热潮再创新高】

周三,美股开盘后英伟达股价一度上涨5.2%,至每股211.47美元,市值首次突破5万亿美元大关。这距离其突破4万亿美元市值仅过去四个月。

随着首席执行官黄仁勋不断敲定一系列大单,从诺基亚、三星到现代集团等企业纷纷采购其芯片,英伟达正引领新一轮人工智能热潮。

在由AI驱动的牛市中,英伟达几乎独占鳌头。2025年以来,其股价已累计上涨50%,对标普500指数17%的年内涨幅贡献近五分之一。目前,仅微软和苹果可与之匹敌,两者市值均在4万亿美元左右。

Truist投资顾问公司首席策略师Keith Lerner表示:“几年前,5万亿美元市值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市场显然押注AI将彻底改变世界。”
image

周二,英伟达股价也因一则与中国相关的潜在利好消息而上涨:美国前总统特朗普表示,他预计将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会谈,讨论允许英伟达向中国出口“降级版”Blackwell芯片的可能性。此前,特朗普就曾暗示有意放宽相关限制。

黄仁勋还在公开场合宣布一系列新合作,并驳斥有关“AI泡沫”的担忧,称英伟达最新一代芯片的营收目标是5,000亿美元。他还展示了一种可将量子计算机与AI芯片互联的新系统。

image

华尔街分析师普遍对英伟达前景持乐观态度。彭博社追踪的80位分析师中,超过90%给予该股“买入”或相当评级,仅有一家机构(Seaport Global)的分析师Jay Goldberg给予“卖出”评级。

目前,英伟达目标股价平均为225.48美元,仍有约7%的上涨空间。该公司市盈率为34倍,低于过去五年的平均值(约39倍),也接近费城半导体指数的整体估值(29倍)。

不过,考虑到英伟达股价自2022年底以来已累计上涨超1300%,市场对其能否维持当前涨势仍存疑虑。

Fort Pitt Capital Group首席投资官Dan Eye指出:“如果AI真的如市场所愿全面爆发,那当前估值也许合理。但部分预期可能难以兑现。过去两年,谁没持有英伟达谁就落后了,但现在它已经完全反映了市场的高预期。”

|Bloomberg、

🔍 关键词

为何泡沫能在众目睽睽之下继续膨胀?

市场普遍认为AI估值过高,但历史和金融理论表明,在广泛警告声中,投机泡沫仍能继续膨胀。当年的互联网泡沫就是一个例子。

现在人人都在谈论着人工智能(AI)泡沫。但在多头看来,这恰恰证明不存在AI泡沫这回事。这种观点认为,如果人们真的相信价格被严重高估,他们就会抛售,泡沫就会破裂。如果人人都知道是泡沫,那怎么还会有泡沫呢?

我天生喜欢唱反调,所以我喜欢这个想法。当我与大众为伍时,会感到不安。但认为泡沫在普遍的警告声中不可能继续膨胀,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历史能证明这一点,心理学和金融理论也解释了其中的原因。

互联网泡沫时代提供了一个最明显的例子,说明泡沫如何在指责其过度膨胀的呼声中继续膨胀。我猜,一些铁杆人士那时可能真的认为,在公司名称后加上“.com”就能让其股价在接下来的一周半时间内平均上涨74%,或者认为通过衡量每网络点击价格来为公司估值真的合理。

1999年,凡是能获得互联网公司IPO股票配售的人,都能立刻赚到大钱。
图片来源:Matt Campbell/AFP/Getty Images
1999年,凡是能获得互联网公司IPO股票配售的人,都能立刻赚到大钱。 图片来源:Matt Campbell/AFP/Getty Images

但当时不乏“泡沫正在形成”的强烈警告。本报(以及其他所有有声望的刊物)在1999年充斥着各种文章,将许多收入为零的互联网公司股票的暴涨与郁金香狂热和南海泡沫相提并论。大型基金经理关于投机泡沫的警告也频频被引用。然而,互联网股票仍然持续上涨,直到涨势戛然而止。

原因是,许多人购买股票不是因为他们认为公司前景良好,或者点击量有朝一日会转化为收入,而是因为他们看到朋友发了财,自己也想从股市中分一杯羹。

金融危机史方面的伟大历史学家查尔斯·金德尔伯格(Charles Kindleberger)精辟地总结道:“没有什么比看到朋友发财更能扰乱一个人的幸福感和判断力了。”1999年,任何在互联网公司IPO中获得新股配售的人都立即赚了大钱。根据佛罗里达大学(University of Florida)荣休教授杰伊·里特(Jay Ritter)汇编的数据,当年IPO的平均首日回报率超过70%,是该数据自1980年有记录以来遥遥领先的最高水平。

然而,大多数人是在新股首日大涨后买入的,因为他们没有获得配售。他们为什么买入?不是因为这些公司很棒。许多公司的商业计划书看起来就像是在餐巾纸上画出来的,它们烧钱的速度越快,股价上涨得也越快。

image

这种上涨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一些公司出售的股份很少,以及“博傻理论”——明天会有人愿意出更高的价格,所以即使股价明显过高,现在买入仍然是值得的。在金融学中,这有一个古板的名称,叫“理性泡沫”。

标准金融模式的失灵通常会使泡沫恶化。一般情况下,股价之所以被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不仅是因为股价过高时持有者会选择卖出,也是因为对冲基金和其他机构会做空股票,即借入股票并卖出,希望在股价下跌后以更便宜的价格买回。

image
image

然而,互联网股票很难做空,因为可供借入的股票很少。即使有可能借到股票,考虑到股价波动的幅度,这样做也可能无异于自杀——例如,亚马逊(Amazon.com)在那轮涨势的最后六个月里有八天出现单日涨幅达到或超过10%。任何在这种日子里被轧空的人都有可能遭受毁灭性打击。

AI的情况有点不同,但又有很多相似之处。当今AI领域最响亮的名字是ChatGPT的开发者OpenAI,但不可能做空它,因为它是一家非上市公司。这无疑让OpenAI更容易达到超过收入38倍的惊人估值。

最后,专业基金经理发现自己很难坐视不动。一旦泡沫形成,可能会持续数年。做空泡沫,甚至只是避开它,都意味着落后于其他投资者和基准,并有可能因为客户抛弃表现不佳的基金而被解雇。

这种职业风险导致了互联网泡沫时期最大的讽刺之一:瑞银(UBS)旗下Phillips & Drew Fund Management的负责人托尼·戴(Tony Dye)在2000年3月被解雇,原因是他避开了科技股,从而落后于竞争对手的回报率。随着互联网泡沫就在他离职的当月破裂,Phillips & Drew Fund Management在那一年表现出色。这对基金经理的教训是明确的:如果你随大流,即使最终和大家一起亏钱,你的工作也更安稳。

当然,还有一个问题是,AI泡沫是否存在。大型科技股的股价极其昂贵,但多年来一直如此。

如果OpenAI迅速推出一项人人都愿意花大价钱使用的至关重要的服务,或许连它的估值也能说得过去。毕竟,泡沫存在的唯一绝对证据就是它破裂的那一刻。

|WSJ、

📲 Find me

icon
风险提示: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文中观点不对市场走势作保证,历史业绩不保证未来表现。提及行业不构成任何推介,境外市场及个股情况仅供参考。

icon
欢迎纠错与提问

联系: harryyifei@gmail.com & yifei@hey.com

文中投资性建议仅作参考且对投资结果概不负责

转载内容请标明出处或原始来源